江蘇樂爾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亞軍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獲悉江蘇樂爾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的專利一種基于吸附劑深度處理廢水的方法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20309127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8-12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2510811911.0,技術領域涉及:C02F9/00;該發明授權一種基于吸附劑深度處理廢水的方法是由徐亞軍;張好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25-06-18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一種基于吸附劑深度處理廢水的方法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本發明涉及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基于吸附劑深度處理廢水的方法,首先向飛灰水洗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和空氣的混合氣,在持續通氣過程中,水洗液中的鈣離子以碳酸鈣沉淀的形式脫除,避免了后續處理過程中鈣離子對吸附以及電滲析過程的干擾,在使用負載鐵?硫磁性介孔生物炭,激活過硫酸鹽高效氧化的同時,精準吸附脫除水洗液中的重金屬,最后使用自制的雙極膜對水洗液進行電滲析處理,取出水中的氯,使水洗液達到廢水排放的需求。
本發明授權一種基于吸附劑深度處理廢水的方法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一種基于吸附劑深度處理廢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為: 步驟1:向飛灰水洗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和空氣的混合氣,控制二氧化碳和空氣的體積比為1:5-10,混合氣的流量為1-5mLmin,對飛灰水洗液進行脫鈣預處理,待水洗液pH為中性后停止通氣,得到脫鈣水洗液; 步驟2:將負載鐵-硫磁性介孔生物炭和過硫酸鹽加入到脫鈣水洗液中,在常溫下,以150-200rpm的速度攪拌90-120min,反應完成后通過外加磁場分離出負載鐵-硫磁性介孔生物炭,過濾,得到二次處理液; 步驟3:將0.08-0.12mm的磺酸基-磷酸鋯雜化陽離子交換膜、厚度為0.08-0.12mm的季銨化納米纖維素雜化陰離子交換膜以及兩者中間的厚度為30-50nm負載鐵催化中間層,組成雙極膜后,對二次處理液進行電滲析處理,得到深度處理廢水; 步驟2中,負載鐵-硫磁性介孔生物炭的制備方法為: 將秸稈在80-90℃下烘干,粉碎后去除雜質,研磨,得到粒徑為100-150μm的秸稈粉末,將秸稈粉末、碳酸氫鉀、氯化鉀混合后球磨15-20min使其混合均勻,在氮氣作為保護氣下,以5℃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850-900℃并保溫2-3h,保溫完成后,密閉冷卻至室溫,將得到的固體粉碎,用去離子水洗滌,在80-90℃下干燥,得到介孔生物炭; 將介孔生物炭加入到去離子水中,超聲分散15-20min后,加入氯化鐵、硫酸亞鐵,攪拌均勻,充分溶解,用氫氧化鈉調節pH為9-10,得到生物炭混懸液,隨后將生物炭混懸液在80-90℃水浴加熱下反應0.5-1h,反應過程中持續向混懸液內通入氮氣,反應完成后用外加磁場分離,分離產物用無水乙醇和去離子水洗滌,在80-90℃下干燥,得到磁性介孔生物炭; 將硝酸鐵加入到去離子水中,攪拌均勻,充分溶解后緩慢加入硫脲,超聲分散10-15min,形成分散液,隨后將分散液在80-90℃下蒸干,將蒸干后得到的固體與磁性介孔生物炭混合,在密閉條件下,以5℃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850-900℃并保溫2-3h,保溫結束后,密閉冷卻至室溫,產物粉碎后用0.1molL的鹽酸和去離子水洗滌,在80-90℃下干燥,得到負載鐵-硫磁性介孔生物炭; 步驟3中,磷酸鋯雜化陽離子交換膜的制備方法為: 將氧氯化鋯、聚偏氟乙烯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和甲醇的混合溶液中,超聲分散20-30min,隨后靜置脫泡1-2h,得到陽離子交換膜鑄膜液,采用旋涂的方式將陽離子交換膜鑄膜液旋涂成膜,隨后在60-70℃下加熱固化2-3h,固化完成后冷卻至室溫,得到氧氯化鋯雜化陽離子交換膜; 將氧氯化鋯雜化陽離子交換膜浸入到磷酸溶液中,在110-120℃下加熱反應1-2h,反應完成后冷卻至室溫,用鹽酸和去離子水洗滌,干燥,得到磷酸鋯雜化陽離子交換膜; 用鹽酸調節Tris緩沖液的pH為7-8,并加入聚苯乙烯磺酸鈉,攪拌均勻,充分溶解,得到聚苯乙烯磺酸鈉溶液,在氬氣氛圍下,將磷酸鋯雜化交換膜用等離子體處理,控制等離子體放電電流為4.0-5.0A,處理時間為5-10min,處理完成后迅速浸入到聚苯乙烯磺酸鈉溶液中浸泡1.5-2h,浸泡完成后取出,用去離子水洗滌,干燥,得到磺酸基-磷酸鋯雜化陽離子交換膜。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江蘇樂爾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通訊地址為:226000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東社鎮濫港橋村;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