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王振維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獲悉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申請的專利一種醇制低碳烯烴的裝置和方法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14644541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8-19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2011505268.2,技術領域涉及:C07C1/20;該發明授權一種醇制低碳烯烴的裝置和方法是由王振維;夏慶寧;陳海;趙百仁;潘珂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20-12-18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一種醇制低碳烯烴的裝置和方法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本發明屬于低碳烯烴領域,涉及一種利用醇制低碳烯烴的裝置和方法。該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反應系統、急冷系統、壓縮系統、分離系統,以及加氫系統和第二反應系統;所述分離系統的碳四及以上重烴出料管線與所述加氫系統連接;所述加氫系統的出料管線與所述第二反應系統連接;所述第二反應系統包括依次設置的中間產物預熱器預熱器組、中間產物反應設施,以及任選的裂解氣急冷器急冷器組;所述第二反應系統的出料管線與所述急冷系統連接。與現有的同規模醇制低碳烯烴流程相比,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可以減少副產物的種類,增產乙烯和丙烯。本發明既可直接應用于新建的醇制低碳烯烴裝置,也可在增加少量投資情況下應用于現有甲醇制系統裝置的擴能改造。
本發明授權一種醇制低碳烯烴的裝置和方法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一種醇制低碳烯烴的方法,該方法在醇制低碳烯烴的裝置中進行,所述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反應系統、急冷系統、壓縮系統、分離系統,以及加氫系統和第二反應系統; 所述第一反應系統包括甲醇轉化反應器及再生器; 所述分離系統設置有碳四及以上重烴出料管線;所述分離系統的碳四及以上重烴出料管線與所述加氫系統連接; 所述加氫系統包括依次設置的預熱換熱器換熱器組、加氫反應器,以及任選的冷卻器冷卻器組;所述加氫系統的出料管線與所述第二反應系統連接; 所述第二反應系統包括依次設置的中間產物預熱器預熱器組、中間產物反應設施,以及任選的裂解氣急冷器急冷器組;所述第二反應系統的出料管線與所述急冷系統連接; 所述第二反應系統的中間產物反應設施為管式裂解反應器,所述管式裂解反應器設置于所述第一反應系統的甲烷轉化反應器的輔助燃燒室內,由燃料提供裂解反應所需熱量,第二反應系統與第一反應系統之間存在熱耦合; 所述分離系統由脫乙烷塔單元、脫甲烷塔單元、碳二加氫單元、乙烯精餾塔單元、脫丙烷塔單元和丙烯精餾塔單元組成; 所述分離系統采用前脫乙烷流程:壓縮系統與脫乙烷塔單元連接,脫乙烷塔單元頂部出料管線與脫甲烷塔單元連接,底部出料管線與脫丙烷塔單元連接;脫甲烷塔單元頂部連接有甲烷氫排出管線,底部出料管線依次與碳二加氫單元、乙烯精餾塔單元連接;乙烯精餾塔單元頂部連接有乙烯出料管線,底部連接有副產物乙烷出料管線;脫丙烷塔單元頂部出料管線與丙烯精餾塔單元連接,底部出料管線連接碳四及以上重烴出料管線;丙烯精餾塔單元頂部連接有丙烯出料管線,底部連接有副產物丙烷出料管線; 所述方法包括:原料甲醇依次進入第一反應系統、急冷系統、壓縮系統和分離系統,分離系統得到的中間產物碳四及以上重烴進入加氫系統,進行加氫飽和,然后進入第二反應系統,進行蒸汽裂解反應,得到包含乙烯和丙烯的裂解氣,所述裂解氣與所述第一反應系統得到的產品氣合并進入所述急冷系統,經后續分離得到乙烯產品和丙烯產品; 脫甲烷塔單元的精餾段的通量增加至1.5~2.0倍;碳二加氫單元中的碳二加氫反應器連續運行; 加氫后的中間產物先預熱再進入所述第二反應系統的中間產物反應設施;所述加氫后的中間產物利用第一反應系統中甲醇轉化后的產品氣的熱量和或第一反應系統中的再生器煙氣的熱量進行預熱,第二反應系統與第一反應系統之間存在熱耦合;所述第二反應系統的中間產物反應設施內裂解的反應溫度為600~950℃;反應壓力為0.01~0.5MPaG;預熱后的溫度為30~700℃; 加氫后的中間產物與蒸汽混合后進入第二反應系統的中間產物反應設施;所述蒸汽與加氫后的中間產物的質量比為0.25~0.4:1; 向加氫后的中間產物中加入有機硫;所述有機硫的加入量使得體系中有機硫的含量為50~1000ppmw; 對第二反應系統的中間產物反應設施出口物流進行冷卻,冷卻后的溫度為200~700℃。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其通訊地址為:100728 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北大街22號;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